堰河之变——“两山”理论中国乡村实践样本调查·中篇 | 堰河村的方法论:善作善成 只此青绿 -凯发k8国际
系列报道:堰河之变——“两山”理论中国乡村实践样本调查。今天请看中篇:《堰河村的方法论 善作善成 只此青绿》。
茶庄、廊桥、大戏楼,一步一景;花窗、石门、黄土墙,古香古色,漫步在堰河村的小回廊,宛如置身一座中式园林。这几年,堰河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,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,全村年游客接待量突破60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亿元。
记者:“冯大哥,在忙活呢?这在做什么啊?”
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村民冯毕建:“这个腌碳灰土鸡蛋,我们用炒茶的灰,来腌制鸡蛋。”
碳灰蛋是当地的特产,很受游客欢迎,老冯家的碳灰蛋卖得格外好,据说是有独家秘方,一年能卖80万个。
记者:“冯大哥,咱们这个是送到哪里去啊?”
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村民冯毕建:“这个今天是寄河南的,回头客。”
记者:“换了一辆新车啊?”
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村民冯毕建:“刚换的,拉货方便。”
这个月,老冯喜提新车,这辆坦克越野价值30多万元,他一次付清,乡亲们都笑称,他这是“鸡蛋换坦克”。走对路子,吃上红利,堰河村旅游的大发展,是过去二十年不断探索的结果。
闵洪艳妻子李桂茹:“2006年在这开的,第一家开的,当时这是个老茶厂,真是客多得很,我有一天最多的时候,一天快28桌。”
这是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。2004年,闵洪艳带人去神农架考察,当地农家乐的火爆让他茅塞顿开,他打算复制过来,可项目真正要上马时,却没有人敢揭榜。
闵洪艳妻子李桂茹:“头半年亏损了两万多块钱,他又鼓励我,又说你再接着开,没得事,你明年应该强点。第二年接着开,真的还可以,赚了十多万块钱。”
让李桂茹没想到的是,到了第三年,闵洪艳又让她把承包权退出来,理由是有其他村民想承包了。有了银杏山庄“吃螃蟹”,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一起上,现在,农家乐和民宿在村里遍地开花。
游客曹女士:“刚刚还点了豆腐烧白菜,老豆腐,还有竹笋炒腊肉,他们这边的菜我们特别喜欢吃。”
游客来到堰河村会发现,这里的菜价一样、房价一样,连土特产的价格都一样。明码标价、童叟无欺,堰河村是如何做到的?
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:“这130多种,所有堰河的老百姓生产出来的农产品,作为旅游商品,我们要进入这个包装,用堰河香这个公共品牌,这是大家共享的。”
记者:“那您当年是怎么想到要统一品牌还统一价格,是不是?”
闵洪艳:“是的,看到有拉客、宰客的一些现象,我们回来就制定了这‘四统’,首先从规矩开始。”
2007年,堰河村成立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,村民变成了合伙人,“统分结合”的经营模式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摸索形成的。民宿统一风格、商品统一价格、服务统一标准,高标准的“统”之下,还有灵活机动的“分”。
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团支部书记侯海燕:“这边是团体,像宜城这边就是在至善茶楼,南漳的是统一分配在吉香居。”
记者:“那咱们这个总体的分配原则是什么?”
襄阳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团支部书记侯海燕:“轮流着分配的原则,今天可能是这几栋民宿,下一次来了就会排到另外几栋民宿,让各家各户都有钱赚。”
记者:“那自己来的散客呢?”
侯海燕:“也是鼓励他们自己单独接待客人,有自己的特色,才能吸引更多的客人,价格都是一样的。”
如果说农家乐和民宿是堰河村旅游的1.0版本,“统分结合”是2.0,那么,眼下堰河村正在向多业态旅游的3.0迭代。
12间超大帐篷屋,远看就像悉尼歌剧院的白贝壳。夜幕降临后,大自然的白噪音在耳边萦绕。城市出逃,山野自在,惬意生活,这里是小红书上的热门打卡地。
记者:“你好,是怎么想到到这儿来过周末的?”
游客张女士:“就是感觉这儿不比五星级酒店差,大人在这露营嘛,三五个好朋友过来聊聊天喝点小酒,晚上可以看点小星星啊,小朋友那边还可以看看萌宠嘛,大人孩子都舒服,没有城市的喧嚣。”
记者洪亚飞:“堰河村的旅游干成了,它是怎么干成的?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‘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’。领头雁眼光准、脑子活;全村人人参与、紧紧抱团,堰河村实现了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,它的示范给中国的广大乡村提供了一种选择。但成功的道路绝不止一条,更多的路径等待人们去探索。”
(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征 洪亚飞 刘爽 董延超 林中杰 廖云翔 谷城台 袁鹏)
责任编辑 张智美子
扫描二维码
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